应把武汉经验告诉世界
“我相信武汉能建成可持续发展社会”。昨日,世界城市农业与食品安全基金会主席汉克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,应该把武汉都市农业的经验写成英文在国外发表,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汉。
近年来,武汉把发展都市农业放在重要地位,大力发展高效、生态、循环、特色、两型农业,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―体化。汉克说,非常认同武汉代表所作的报告,武汉都市农业经历了起步、全面推进阶段,正处于稳步提升时期,相信武汉能很好解决食品安全、清洁生产、资源节约等都市问题,成为可持续发展社会。
8日,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授予我市“现代都市农业国际试点示范城市”称号,武汉成为国内继北京、上海、成都后第4个试点城市。
汉克解释,授牌有三点原因:武汉过去10多年持续探索,2006年在全国地方政府中出台了第一个都市农业系统规划,成就突出;初步形成食品生产――运输――加工――废弃物处理等循环链条;科技创新而且开放,形成科研院所、农民、龙头企业等多方合作的格局。
“当前以及今后,国际都市农业发展将越来越流行”。汉克指出,一方面,世界人口不断增长,粮食短缺,需要加大食物生产,应对食品危机;另一方面,人类还必须应对环境恶化,治理污水、各种废弃物,净化都市。来自世界不同城市的专家汇聚武汉,交流经验,取长补短,引起了各界的广泛重视。
荷兰规划师韦马伦:
要注重规划好“武汉的水”
韦马伦来自荷兰,是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的一名高级规划师。昨日,第一次到武汉的他谈起对武汉的最初印象是:雨水多,水资源丰富,要注重规划好“武汉的水”。
韦马伦说,阿姆斯特丹也有很多河流,不过不像长江这么壮观。韦马伦是个喜爱新奇事物的人,才来武汉2天,他已经体验了很多武汉的地方特色,比如坐渡轮、乘麻木等。他还说,等把具体位置打听好后,他要去城乡结合处去体验。
当记者问及荷兰都市农业发展现状时,韦马伦介绍,当地在发展都市农业时特别注重农田的设计、规划,在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“家庭小花园”模式的同时,还将城市纳入都市农业发展计划,即“农业大公园”模式,真正将都市农业的核心理念落到了实处。
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
发展都市农业缓解“大城市病”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指出,发展科技型都市农业产业,可以减缓或解决城市热岛效应、菜篮子供应、农作物垃圾等制约大城市发展的问题。
朱英国是植物遗传育种学家,长期从事水稻杂交优势利用和产业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。他坚持产学研结合,为优质杂交稻的产业化作出了贡献。
“城市和乡村就像吸铁石”
武汉都市农业模式带动全省
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中国区域中心专家咨询组组长郭焕成指出,农业生产不是少数人的事,城市和乡村就像吸铁石一样紧密联系,武汉形成了政府、投资公司、科教单位、企业广泛支持农业的模式,带动全省农业发展。
“武汉的清蒸武昌鱼很有名。在北京,武昌鱼只有上午吃得到,下午就已经卖光了。”郭焕成认为,武汉的品牌农业潜力巨大。他设想,技术、加工在武汉,生产基地分布在各地,产品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,如此,武汉就真正起到带动作用。
;; 有后发优势,也有成长中的烦恼
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中国区域研究中心主任蔡建明指出,武汉区位优越,农业基础扎实,都市农业正在形成完整体系,可以为世界其它城市树立“样板”。
“武汉城市活力很强,就像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。”蔡建明指出,武汉有三大优势:九省通衢,是中部地区的经济重镇,高铁时代重要的交通枢纽;城市基础设施良好,农产品自给有余,特别在水产品、蔬菜、乳业等方面;武汉都市农业已经形成“科研――培训――产业――物流”的完整体系,有利于推进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。
6年前,蔡建明首次来武汉。他说,那时候武汉各区有发展特色。此次来汉,感觉武汉市有了更清晰的定位,该做什么该在哪里做,规划很明确。
此外,伴随城市一体化加强,武汉新的优势在增多。在高铁时代,武汉正在取代郑州,成为全国更重要的交通枢纽。
国外在发展都市农业时,一般会建立城乡利益捆绑关系,发展得很成熟,很规范。蔡建明指出,武汉都市农业目前还存在有些设施不够完备、网络未完全建成、信息没有完全共享等问题。但这些都是城市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烦恼,只要克服这些问题,城市就会蓬勃发展。
“通过举办论坛这样的交流活动,武汉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,少走弯路。”蔡建明认为,中国与国外差距最大的是城市内部农业。国外通常有两类人进行城市内部农业,一类是生活相对贫困的人,政府提供场地,他们种植蔬菜瓜果自给自足,以减轻政府负担。另一类是具有节俭意识或有闲情逸趣的人,他们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乐。
; 武汉城市圈将出台都市农业规划;
多年为武汉都市农业建言献策的董利民教授透露,受武汉市人民政府委托,近期着手编制武汉“1+8”城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,以期彰显和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竞争实力。
10多年来,董利民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跟踪研究武汉都市农业,先后提出以奖代补,改暗补为明补等措施,推进了武汉市郊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,实现了单纯的种养殖业向产、加、销的跨越。董利民还建言打造武汉农产品品牌、建设农博会展示平台,参与起草了《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―2020年》。
每一个“农家乐”都不雷同
让休闲农业成为都市“第三空间”
“这里没有墙壁,也没有天花板。”昨日,段兆麟教授指出,武汉作为中国中部中心城市,人口近千万,应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,给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平衡城市生活压力的“第三空间”。
随着城市化发展,现代人往往厌倦了家庭、单位“两点一线”,不时产生疲乏之感。与此同时,位于都市近郊地区的休闲农业重要性日趋凸显,亟待实现与都市区的功能互补。
是产业竞争,也是文化竞争
都市农业要善于打“文化牌”
“发展都市农业,既是产业竞争,也是文化竞争”。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分会副秘书长史亚军认为,发展都市农业,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,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品牌。
史亚军介绍,在北京市有个小山村叫樱桃沟,那里产的樱桃每公斤能卖到480元,比普通樱桃价格高出近十倍。“樱桃沟村的樱桃能占领高端市场,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重要原因”。当地还为种植的樱桃注册了“妙樱”商标,走上品牌化道路。
美女专家古兹曼:
都市农业是未来30年的发展潮流
古兹曼是来自哥伦比亚的美女专家。昨日,来汉参加论坛的古兹曼表示,都市农业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潮流,在未来30年城镇化的过程中,都市农业的发展将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。
古兹曼在大学本科期间学的是建筑专业,在研究生阶段主攻都市规划。现在伦敦一家慈善机构任项目职员,研究的正是都市农业这个领域。她说,都市农业和人们的经济、医疗等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息息相关,必须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。
“市长专家”菲利普:
都市农业是一种生活方式
一年前,菲利普还是英国著名的“花园城市”的市长。昨日,参加论坛的菲利普告诉记者,离开市长职位后,他正在组织一个“城市花园”项目,希望将城市变成一座花园,这也是都市农业的组成部分。
菲利普认为,都市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农业发展模式,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。近年来,西方对农业发展有所觉醒,把发展农业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,而都市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,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经济与环保要并行发展
利用网络科技营销都市农业
昨日,陈昭郎教授建议,武汉可以借鉴台湾经验,经济与环保要并行发展,利用网络等高新科技发展都市农业。
陈昭郎介绍,上世纪60年代台湾开始经济起飞,年均增长率达10%以上。由于一味追求“快”,使得岛内环境受到污染。“以前,一些都市旁的小溪可以抓虾钓鱼,后来鱼虾都找不到了。”
后来,台湾一些城市花了很多钱改造排水、污水处理等设施,水只是变清了,但还是没有鱼虾,“因为资源已经被破坏了”。陈昭郎告诫说,经济与环保要并行发展,武汉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。